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9节(2 / 2)


  这就跟老朋友聊天时候,突然翻到你小时候的照片一样,内心感觉挺奇妙的。

  不过乔依之的主要注意力主要还是在陈礼教授的著作和文献上。

  果不其然,最新的一篇正是有关脑电波传输的文章。

  乔依之翻墙后,上googlescholar上检索,发现这篇的被引用次数足足有三千次!

  要知道现在距离陈礼发表这篇文章不过三个月,已经被引用这么次,足以看出其影响因子真的很高、非常高。

  乔依之还记得上辈子大部分教授对外的自我介绍是——我所发表的所有文章,被引用次数总计一千五。

  这已经算比较牛逼的人物了。

  而陈礼的这片短时间内就被引用了三千次,可以说他的这份脑电波传输的研究对科学具有里程碑式的贡献。

  再点开到文章页面,乔依之想要下载下来仔细研读。

  就看到提示收费了,29.9美刀,两百软妹币左右。

  还得用visa或者master卡支付……

  乔依之只能求助于妈妈。她现在可是个真真正正、一穷二白的小孩。

  想到这里,乔依之就有点怀念上辈子在实验室,学校有跟各个网站合作,供校内学生ip免费下载各种文献。

  不过话又说回来,乔依之付钱时候特别爽快,毕竟这是别人的知识成果,自己能付费查看已经很不错了。

  通篇阅读英文文献对乔依之来说很简单,她把这篇文章打印下来后带回了自己卧室。

  虽然现在各种笔记、pdf查阅软件特别发达。

  把这种文献直接导入ipad,再利用其中软件,配上pencil,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记录心得,甚至直接截图翻译。

  但乔依之还是喜欢在纸张的质感。

  当年她给毕业生改论文的时候,也都是打印出来,用红笔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改过去。

  不知道为什么,乔依之总觉得自己看电子屏幕上的文献,看一遍就忘,得看好几遍才能有深刻印象。

  而纸张上的就不一样,用笔尖滑过那些重点内容,配合着她的‘扫描式’记忆法,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很快就能被她吸收。

  虽然有上辈子的基础在,乔依之看文献的速度很快。

  但也敌不过陈教授这篇四十多页、饱含实验数据和内容分析的文章。

  这天晚上乔依之只看了一半。

  等到礼拜五考完试,乔依之才堪勘看完这篇文章,对其中实验步骤和思路分析都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乔依之礼拜五下午急切的想回家看论文,因此最后那张物理卷子十二分钟就写完了。

  简直创造了实验中学交卷最快的记录。

  监考老师正好是乔依之他们班的物理老师,姓郑。

  他对乔依之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因此没有为难她,在乔依之说交卷的时候就直接让她走了。

  “按照道理应该开考后半小时才能交卷,但这是月考,规则也就不会卡的那么严。你回家注意安全。”

  乔依之点头:“谢谢老师。”

  至于最后郑老师发现乔依之用最快的速度写了满分答卷的时候,震惊的要说不出话来。

  他想,就是对着正确答案抄,都没这么快吧!

  这都是后话了。

  现在,乔依之的先把陈礼教授这篇文章的分析和结论放在一边,目光怔怔的看着最后那一段‘未来展望’。

  ——此项技术若是发展起来,找到可以承载人类脑电波的载体,那么虚拟全息,将不再是奢望。

  第32章

  乔依之上辈子也是搞科研的, 自然知道一篇文章中,选题立意很重要,分析结论很重要。

  但要说可以真正的推动科技进步, 还应该是最后这段‘未来展望’。

  因为这是给看过他论文的人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当然, 这个目标一般是近几年没法实现的……不然怎么叫‘未来展望’嘛。

  乔依之看着这最后一行字, 觉得它中规中矩之余,总感觉有点怪怪的。

  但具体是哪里奇怪, 她又说不上来。

  “可能是第六感?”乔依之这么想着, 也没太放在心上。

  她现在生活井井有条, 节奏清晰,陈礼大佬的科研方向就算有那么一点点奇怪, 跟她也没多少关系。

  这么一想, 乔依之把论文放在桌面上, 打算洗澡休息。

  不过,话又说回来, 脑电波传导这个方向, 虽然跟她上辈子的研究相差不算太远,但也没有说同出一源。

  再加上陈礼教授的科研思路很‘独特’,所以乔依之打算明早起来早一点, 再把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看一遍。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