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2章(1 / 2)





  .

  施瑶思来想去,觉得秦雪的消息没传出来估摸着只有一个原因。从秦家四个女儿的事情打听不到多少便能看出秦家是极其注重自家姑娘的声誉,倘若有个女儿被拐走,第一时间必然不会声张,而是默默地寻找。若是数年一过,仍旧没找到,估计也会放弃了。

  不过猜想归猜想,施瑶还是要试一试。

  她唤来阿净,吩咐道:“你去打听秦家的夫人平日里什么时候去兰华寺烧香?”

  但凡是官家夫人,就没有不去寺庙里烧香拜鬼神的,拿燕阳城的夫人来说,每逢初一十五,寺庙里就格外热闹,不同宅邸的马车在寺庙外整齐排列。她小时候特别喜欢初一和十五,因为一到这两天,她就能跟阿娘离开宅邸。

  寺庙里大人烧香,小孩儿便在外头玩耍,她经常可以见到不同的贵女,身后跟着几个慌慌张张的侍婢,嘴里喊着“姑娘慢些”。想起儿时回忆,施瑶如今不像以前那么伤感了。许是这一回坠崖生还,她倒看开了许多。与梦中惨死街头不一样,这一回是彻彻底底亲身经历的,作为一个勉强算是死过两回的人而言,她如今更看重未来。

  施瑶又道:“你可以到兰华寺里向沙弥打听,或是在秦府的厨娘出府买菜时向她们打听。”

  阿净应声。

  很快的,阿净回来了。他说道:“姑娘,秦家有三位夫人,二夫人和三夫人每逢初一十五上香,大夫人是每逢一五就去兰华寺上香。”

  施瑶还不能确定秦雪的阿娘是哪一位,不过幸好过几天便是初一,不管是哪一位都会在兰华寺。

  施瑶又低声吩咐了几句,她又唤来凝初,也对她吩咐了几句。

  ☆、第6章 .21|

  兰华寺位于洛丰城郊外半山腰,香火鼎盛,香客格外多。每逢初一十五更是人山人海。不过僧人也需要看皇帝的脸色,洛丰城的官家夫人若前来上香,官家夫人多了,僧人便会在外头放个牌子,让香客明日再来,或是晚点再来。

  久而久之,寻常百姓初一十五都不怎么去凑热闹,鬼神在上,心诚则灵。

  初一又到。

  秦家大夫人郑氏与二夫人蓝氏一同前来兰华寺上香,三夫人魏氏感染了风寒,今日没有过来。今日天色不太好,秦家的几个姑娘也没有跟着来。

  两位夫人来得很早。

  郑氏虔诚地上了头柱香,嘴里喃喃着,声音极小。

  蓝氏叩拜了三下便起了身。待郑氏念完后,蓝氏方扶起她。蓝氏说道:“大嫂,你的腿可会不适?”郑氏显然有些不适的,起来的时候都有些困难,她道:“不会,已经习惯了。”

  蓝氏叹道:“鬼神庇佑,我们秦家所有人一定都会平平安安的。”

  郑氏一听,眼眶泛红了。

  蓝氏知道郑氏想起伤心事,连忙说道:“了空大师在讲经,大嫂可要过去听听?今天初一,还有例行的戏班。”郑氏揩揩眼角,道:“去听听也好,整日在府里也闷得很。”

  .

  今日戏班演的是一出大晋里颇有名气的民间传说,故事真假难以分辨,但颇受大众的喜爱。讲的是皇室公主在民间的历险记。话说也不知哪一年,皇家丢了一位金枝玉叶,那一位公主是个聪慧果敢的,路途惊险不断,而她用自己的智慧披荆斩棘,最后回归皇宫,一家团聚的故事。

  郑氏格外喜爱这样的戏码,可谓是百看不厌。

  戏台一开演,郑氏便全神贯注地看戏。蓝氏晓得郑氏心中的伤,也不多说话,安安静静地陪在一旁。她并不太喜欢看戏,尤其是每次的戏都演一模一样的,她看多了也厌了。

  不过今日的戏似乎有点不一样。

  本该花旦遇到险境时,先要打个花枪,然后含泪说一句:“我自幼信鬼神,鬼神定会庇佑我安全度过难关。”然后花旦便会退后数步,与众人周转,最后凭借智谋将图谋不轨的贼人送到官府面前。

  然而今日却是改了词。

  却见那花旦耍了个花枪,竟是跳到桌椅之上,出神地回忆道:“我自幼离家,唯一让我坚持到今日的便是我的家人。贼人奸矣,可怜我家中阿娘,不见了我必然整日以泪洗面。不,我不能载在你们手中!为了我娘,为了我家人,我誓要与你们一战到底!我阿娘还等着我回去吃果果酥呢!”

  接下来的戏路倒是与原先的无二,不过被改的这一段词,却让在场的观众感觉到了新奇,尤其是在如此悲怆的氛围之下,蓦然间冒出一句要吃果果酥,又让观众忍俊不禁,而同时又感到一丝悲凉。

  不少妇人拍手叫好,还有人拿着帕子拭泪。

  连看了许多回的蓝氏也不由说道:“这次的戏班倒是聪明,这词改得真好。”

  她望向郑氏。

  却见郑氏泪流满面。蓝氏改口道:“这戏台子真不懂事,好端端地改什么词,惹得大嫂又想起伤心事了。大鞥会我让人去跟班主提一提。大嫂莫要伤心了。”

  郑氏揩了揩眼泪,说道:“待戏演完后,你让人将班主唤来,我有话要问他。”

  蓝氏不解,可见郑氏这般模样,也不好多问,只好点头说道:“好,我这就让下人去办。”

  .

  小半个时辰后,郑氏见到了戏班主。

  郑氏问道:“这词是谁改的?”

  班主是个中年男人,行走天南地北的,看起来十分老道。他说道:“回夫人的话,是不才改的。正好前日我在食肆里遇到一个少年郎,那少年郎看起来也像是个行家,指点了我一番,并与我说了一个故事。”

  郑氏问:“什么故事?”

  班主道:“那少年郎说他前些时日遇到一个与传说里差不多境况的姑娘,那姑娘看起来才二八年华,可自小离家,一直惦记着回家,可惜却不知该如何回,还一直念叨她娘亲说要给她买果果酥吃。少年郎一听也不由泪满襟衫,委实容易让人落泪。我一听便有了这个想法,所以擅自改了说词。”

  郑氏心中一紧,连忙问道:“那个少年郎在何处?”

  班主道:“前几日我是在素食斋里遇见他的,那少年郎每日中午都会在素食斋里用午饭。”

  郑氏对身边的侍婢使了个眼色。

  侍婢给班主递了一个金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