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05节(2 / 2)


  纪氏的来信,钰哥儿并不知情,不仅如此,两个人的关系跟八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了,早些年的信上,钰哥儿并没有说过这些,也就是为了解释纪氏这事儿,才透露两个人的关系今非昔比了。

  钰哥儿当年在娶了纪氏之后,甚至可以用‘改头换面’来形容,肯上进读书了不说,人也懂事多了,接人待物都要比以前成熟。

  此后更是夫妻恩爱,在子嗣上也颇为顺遂,钰哥儿的嫡长女青娘比远哥儿还小了四岁呢,可下边已经有了三个嫡亲的弟弟妹妹,两儿两女而且都是嫡出,凑成了两个‘好’字。

  哪怕跟纪氏聊不来,她也不得不承认自家弟弟是在娶了人家之后,才有了上进心的,才能得中秀才,才愿意在朝廷兢兢业业做官。

  可是钰哥儿前段时间的来信上却说,跟纪氏的感情不如往年多矣,他始终不是纪氏期盼的能够建功立业之人,辛苦努力了这么多年,他自个儿也觉得烦了,这并非是他最初想要过的生活,所以这几年两个人就慢慢冷下来了。

  对于青娘的亲事,他是真不知道纪氏给姐姐写了信,这事儿纪氏压根就没跟他商量过,纯粹是自作主张,姐姐和姐夫都不必将此事放在心上。

  作为旁观者,刘枫读完这封信,心里头可谓是五味杂陈,很长时间都缓不过来,一直到现在,都还会时不时的想起来。

  纪氏,也还是挺可怜的,刘钰当初肯为了人家上进,又没人拿鞭子、拿刀剑逼着他,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又突然说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未免太过伤人。

  都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了,反倒是还活得像一个孩子。

  人心易变,她们一家离开京城已经八年了,也不知道京城的故人们都如何了。

  夫君这个知府肯定是要调回京城的,就是不知道还要在这边再待几年,再过一年,任期就满三届了,又到了可以调动的时候,倘若夫君明年可以调回京城的话,那她们一大家子就可以一块儿搬回京城了。

  第136章

  魏宁七周岁的生辰是在寺院里过的,小家伙今年的生日愿望就是想出去玩。

  既然是要出去玩儿那就不能在城内待着了,庄子上没少去,农田对于魏宁来说也不少见,别看她只有七岁,可也是跟着爹爹来过农田的,还亲自在土里挖过红果,自个儿还亲自烤过呢。

  寺院也去过,不过去的都是临近府城的新寺院,而不是这一处离府城较远的老寺院,听说,在爹爹来平江府之前,这一处的老寺院是整个平江府唯一的一座寺院,爹爹刚来平江府当差的时候,还曾经带着人到这边来参观过。

  兄长还为此赋诗一首,那诗就在爹爹给兄长整理的诗集里头。

  她对兄长诗里头门庭冷落的老寺院,可是已经向往很久了,不是说新寺院不好,修建了没几年的寺院,环境自然是很好,香火也很旺盛,可是这鼎盛之美跟落寞颓唐之美是不一样的。

  不过让魏宁失望的是,老寺院这边的香火跟兄长诗里描述的情况不太一样,香客还是挺多的。

  新寺院那边的香客大都是三十岁以上的人,多是上去求平安的,也有求子的、求高中的。

  老寺院这边多是年轻人,年轻的女子,上来求姻缘的,寺院里边还专门有卖姻缘符的地方,说是‘符’其实不过是红色的布,买了之后也不是让人带回去的,而是买的人要亲自将其抛到寺院的古树上,最终挂在树杈上,树杈越高越好。

  魏宁一家三口也是去瞧了那古树的,很是粗壮,也特别高大,更为特别的是,这棵古树分叉的地方离地面只有半人高,也就是说,哪怕是力气小的女子,你能够轻轻松松把姻缘符挂在树杈上,只不过是高低不同而已。

  也难怪吸引着这么多的女子前来,左右都是求个好兆头,抛的越高自然越好,可也不会有落空的时候。

  只可惜一家三口,都不适合买姻缘符,一对是已经生了一儿一女的夫妻,宁娘则是只有七岁,虽然比同龄人早熟,但是在感情上还没有开窍呢,跑过来看这棵古树,不过是好奇罢了,并没有憧憬什么姻缘。

  给魏宁过完生日的第二天,也就是十一月十六日,驿站这边儿就有人快马送过来了报喜的信件。

  是魏远亲自写的,光是从这字迹上就能够看得出来,孩子当时应该挺激动的,连带着笔锋都有一些潦草。

  魏时还没看内容呢,心就已经定下来大腕儿了,倘若未中,病人不会这般火急火燎的让人把信儿送过来,如今要看的便是乡试的名次了。

  之前府试的时候是第七名,院试的时候则逆袭到了第二,乡试的竞争要更为激烈,如果能在前十名的话,那就算是不错了。

  第七名。

  儿子跟‘七’这个数字还挺有缘分的。

  魏时一边笑着往下看,一边吩咐下人,“去跟姨娘和夫人,还有大小姐说一声,魏远榜上有名,在乡试当中考了第七,另外爆竹和赏钱也都准备起来,府里许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也让大家伙都沾沾喜气儿。”

  魏家参加此次乡试的可不止儿子一个人,还有魏达呢。

  魏时接着往下看,果然紧随其后的就是魏达的名次,这小子也算是幸运了,榜上有名,而且刚好是最后一名,并未名落孙山,反倒是成了‘孙山’。

  喜悦之余,也不免生出一些遗憾之情来,魏鹏水平可是比魏达还要再高一些,倘若不是被孝期耽搁了,可能这次也在榜单上。

  不过,如果是魏鹏上了榜,那原本的最后一名肯定被挤下来了,魏达还能不能上榜就不一定了。

  这些事儿还真不好说,魏时也不知道应该是感慨魏达幸运,还是替魏鹏觉得可惜了。

  不过他虽然并不认同孝期里的那么多规矩,但不得不说,这对大多数人也是公平的,规矩是大家都要守的,没有多少可以破例的人,就算是皇家,那也就只有龙椅上的人才不用守这个规矩。

  说到皇家,魏时给太子的信,还有写给师伯的信,这会儿应该都已经收到了,上面说的自然还是关于远哥儿的亲事儿,能不能跟白家定下来,还得问问孩子自己的意思,暂时还是不要惊动白家了。

  不过太子既然写信过来问询这事儿,白家肯定是知情的,到底是太子先提出来的,还是白家先提出来的,这就不好说了。

  魏府喜气洋洋,还没过年呢,就已经比过年还要热闹了,放炮竹、撒铜板,府里的下人也都赏了两个月的月银。

  这都没什么新意,其他人家庆祝也都是用这种方式,有新意的还在于魏宁,有感而发,特意为着这事儿写了一首词,而且写得还很不错。

  魏时欣赏过后,便将其整理到词集当中,他给女儿整理的词集也不是所有的词都收录,毕竟是想着可以保留到后世的东西,甚至在现世就可能会被刊印出来的,当然得挑水准高的词了。

  魏府这么大的动静,不到一个时辰,整个府城就没有不知道这喜讯的。

  得益于魏知府在平江府的威望和民心,一开始是商户跟着凑热闹,在门口放起了爆竹,后来其他的百姓也陆陆续续把过年准备放的爆竹,今儿就拿出来放了。

  整个府城,热闹的跟大年三十一样,可事实上这还没进腊月呢。

  魏时一开始听见这些爆竹声都没闹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府里头可没储备这么多的爆竹,再说了就算是要庆祝,那也是在自家府门口放爆竹,哪有在全城放的。

  这些事情都是夫人安排的,可夫人做事情也从来不是这般浮夸的风格。

  下人也是出去打听了一圈儿,才知道这是百姓自发的行为,也算是一块给魏公子庆祝了。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