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1节(2 / 2)


  “免礼,坐吧!”

  “是。”

  “贾恩侯,这几间屋子和福晋的住的几间屋子你可得尽心尽责一些,不能出什么差错。”

  “是,贝勒爷放心吧,微臣一定会尽心尽责的安装好这些玻璃窗。不会出现任何差错,不过微臣还得提前告诉贝勒爷几句,这些玻璃,装在窗户上,平日也不能大力怕打,或者用东西砸,毕竟这些东西易碎,之后出现这些,还请贝勒爷见谅。”

  胤禛当然知道琉璃或者玻璃是易碎的,不过见贾恩侯这样郑重交代自己,说明这人做事还是比较靠谱的,不是像外面传说的那样不靠谱,看来定是一些有心人故意传的这些流言,在宫里长大的孩子,什么阴谋诡计没有见过,绝对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他只以为是有什么人,在外边流言中伤贾恩侯,这个什么人当然是指贾政,之前的荣国府真心没有什么秘密,上午发生的事情,很快下午或者中午,京城就会有一部分的人会知道这事,很快三天内全京城都会知道。

  他虽然不好打听这些事,可是这些事总是会知道一些,不难看出来,贾赦就是个爹死娘不疼的孩子,运气不怎么好。想到这些,眼神不自觉柔和不少,面上也没有之前那么冷酷,多了一点烟火气。

  四贝勒府这两天开始,两拨人一起开工,为此四福晋还腾出来地方,搬到另外一个院子里面临时住几天,对于自家府里安装玻璃窗,就是一直号称贤惠的四福晋乌拉那拉氏,也是心生欢喜的,谁会喜欢自己住的地方乌漆嘛黑的。有了明亮的玻璃窗,即使不开窗户,屋子里面也会亮亮堂堂的。

  据说贾恩侯的夫人还为了房间里面的私密,想出来一种布帘,不想让人看到屋子里面的人和事,可以用布帘遮住。

  贾赦这两天都亲自蹲守在四贝勒府,即使不做什么,只要他待在这里,就能显示他对四贝勒府的重视,皇帝的乾清宫,现在全部换上了玻璃窗,贾赦请示皇帝让内务府给每扇窗户都配上了布帘,周玉兰没有用窗帘这个名字,即使布帘也是做的不是很精致,只是提出这么一个概念,简单的一个概念,内务府的绣娘几次修改之后,做出来的窗帘是美轮美奂,精致异常。

  周玉兰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出,身藏功与名。

  这几天住在隔壁的八贝勒爷还有和八贝勒形影不离的九皇子,没事就过来溜达,当然范围是四贝勒府的外院书房。

  今日又来了,兄弟俩直接进到外书房,“四哥,这里可真敞亮。”八贝勒胤禩在已经安装好的外书房,左右看了看,心里打着小鼓,打算遇到贾恩侯,让他给自己府里也装上玻璃窗,他也知道现在的工坊,出产有限,别的房间可以不安装,可是自己的外书房和房间得先安装上。不过他一般不会亲自开口,如果四哥或者九弟帮他开口就更好了。指望贾恩侯那个呆子说,估计不可能,也不能完全说贾恩侯呆,主要是皇子皇叔们,都想要安装,贾恩侯绝对是有考量的,不敢擅自胡乱给人安装。

  “嗯,你们这几天可是真勤快,天天来。”胤禛当然知道老八在想什么,知道他也想先安装,可是他前面不说皇叔他们,至少还有五六七三位,哪里轮的到他。

  他自是不会帮着说这件事,得罪的可是一群人。

  “四哥,不赏弟弟一口茶喝喝。”九阿哥胤禟自顾自的已经坐下,眼睛一直盯着明亮洁净的玻璃窗。

  九阿哥一般很少这样,他心里是不喜欢胤禛的,觉得他太端着,为人太过于板正,太过于严肃,而且为人很无趣,和他没有什么话说,可是八哥和老四住隔壁,关系也不差,他只能跟着来往。

  “能少的了你茶不成,看你说什么胡话。”胤禩轻拍了老九胤禟肩膀,示意他不要胡说。老九胤禟瞬间安静下来,胤禛只是笑笑不语,自家兄弟是什么人,什么性子,他早就琢磨透了。

  胤禛老神在在的,也不说透,就是想看老八是不是能耐的住,老八胤禩也是烦家里的那位一直找他吵,家里的玻璃窗户一定要先安上,全府安上那是不可能的,可是要和老四家里一样,先安这个标准安上,其余的以后慢慢补。

  兄弟三人无言的沉默,老九胤禟被迫沉默,还喝了一肚子的水,心里郁闷不已。脸上已经开始不耐烦起来,喝茶的三人,谁都没有先开口,不过苏培盛轻轻走了过来禀报,“启禀贝勒爷,宫外住的贝勒爷和阿哥们来了不少,这会儿估计已经进来了。”

  “嗯,在花厅准备好茶和点心。”胤禛交代苏培盛,自己起身朝边上的花厅去,后面的□□两位爷,也是跟着起身,他们倒要看看是来了哪些兄弟。

  今日的四贝勒府,是格外的热闹,没办法,要找贾恩侯,这几日只能来四贝勒府,还有几位刚建府的贝勒阿哥们,心里直埋怨自己和福晋,怎么就不给贾府发请帖呢,有的是排在后面宴客,还没有来的及发请帖,像五贝勒,就后悔,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给贾恩侯一张请帖呢,那这样,他贾恩侯也不会只给老四家里安装玻璃窗户了,自家肯定也能第一时间安装上。

  贾赦成了京城真正权贵心中的红人,大家都想早日排队安上玻璃窗,皇帝为了敛财,甚至给贾赦下了命令,扩大工坊的规模,还有多培养一些工匠。

  工坊的账房先生,都是从户部抽调的人手,轮换着来,就是防止出现问题,这样一来,贾赦和四爷胤禛有了很多工作上的来往。

  这几天的时间,周玉兰开始把府里的一些没啥用的东西,大肆清理,全部卖掉,然后筹了二十万两银子,加上贾赦原本手头上的一部分银子,全部换成现银,命府里的下人抬着,浩浩荡荡的朝户部送去,这可全是银锭子,白花花银锭子,不知道要晃花多少人的眼睛,张府也欠两万两银子,借这次机会,也让下人一起抬着银子一起跟在后面,去户部还银子,除了他们两家,还有宁国府的贾敬。他是进士出身,也算是听进去好话,贾赦亲自到隔壁劝他,对他说了一番话以后,他很快就做出决定,还户部的银子。

  是啊,谁敢一直欠着皇帝的银子,即使这任皇帝不计较,难免下任皇帝不计较,迟早是要还的,趁现在还有能力还,赶快还,在皇帝的心里还能落一个好印象,对后辈们。

  以后还,那也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捡屎吃,有什么意思。

  贾敬也和皇帝上奏,说自家现在的规制要改。不过这奏折还没有送到皇帝跟前,要过几日才能有结果,未来荣宁两府是不能住在一起咯。

  还银子的这一天,京城热闹的跟过年似的,许多百姓都围在道路两旁看热闹,第一次见到这么大张旗鼓还银子的,还是还皇帝的银子,周玉兰就是要用这件事来造势,也是给皇帝树立一个仁义之君的形象。边上的跟随换肩的下人,只要不是抬银子时,都是跟随在两旁,大声的交谈,使劲的夸皇帝,说自己主子在家是怎么感慨的:皇帝真是仁君,对下面的臣子是有多好,对百姓多好,每年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地方出现灾难,只要皇帝知道了,都是第一时间赈灾,国家还要养着边疆的将士们,他们一年四季滴军饷和铠甲,衣服,吃食哪哪都要银子,可是为了保卫国家,这些都是必要的开支。

  皇帝为了军饷为了赈灾银,那是没有少操心,他们身为臣子的,也得体恤皇帝,为皇帝分忧,为国家减轻负担……。

  这些闲谈的话,说的那是一个慷慨激昂。

  一路上在京城的主干道上,是走了一圈,户部也是有史以来最热闹的一天,围观的人多。户部的人也着实忙了一天,点银子,辨真假,还有入库,划账。

  这三家人算是出了一把风头,其余四王六公家里,可是恨死了处风头的荣宁二府,别人家出风头他们是恨不着,可是一向同气连枝的荣宁二府这样做,他们恨的要死,谁想还皇帝的银子,一点也不想还,你还这么大张旗鼓的还,不是逼着我们也还啊。

  你们这样可有想过我们的感受,周玉兰现在在家里经常给贾赦叨叨一些京城和以后的局势,还有怎么培养后代子孙的话题,每天都叨叨这些,念叨的贾赦都印在了心坎上,他自己有事做,能被娘子,儿子需要,浑身都充满了干劲,还有没有和一群纨绔厮混以后,整个人都神智清醒不少,至少智商在线,虽不高,但也比蠢货好了不知道多少倍。有思考的能力,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哪些事人该交往,哪些人该远离,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他结交了不少不同阶层的能人,娘子说了,结交的朋友,可能不是权贵也不是大户人家,但是这人的品质一定要没有问题,不能是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他就是按照这个去结交朋友的。

  紫禁城的康熙爷,也知道贾家在京城引起的骚/动,这是好事,他是天子,天下之主,也希望被自己的子民千秋万代的歌颂,也希望能把他的一生载留史册,百姓还能口口相传,自己是一代明君。

  对于主动还银的贾恩侯还有张家,贾敬都记在心里。这是办的好,康熙爷很要面子,大臣欠的这些银子,他本人是不会主动提让他们还的,可是不代表他不记得,要不也不会有几年以后,四爷追账的事情。

  离四爷家里宴客的时间还有几日,这几天贾母也消停了下来,这几天不能和老大对着干,这家伙现在越来越邪性,她越来越把控不住他。

  大儿媳呢,就是个没用的哭包,遇到事不是鹌鹑就是哭,也不知道当初怎么就找了这么一个没用的儿媳,要是她稍微有用点,或者不听话,自己也有挟制她的办法,由不得老大不停自己的。

  她感觉在这个府里,自己的权利和影响力是越来越差,再这样下去,自己还有什么立足的地方,不,她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一定要想办法,让老大和以前一样听自己的。

  贾母这几天思考的问题,一直都是如何让老大贾赦再听自己的。

  贾瑚歪歪扭扭的走过来,趴在亲娘的膝盖上,嘟嚷着:“娘,娘,娘。”好似怎么也叫不够似的。

  “嗳,乖儿子,来,给娘亲亲。”

  “嗯,亲亲。”母子俩玩亲亲,玩的不亦乐乎,周玉兰办事效率高,府里的事情,早上起床不久就全部办完,剩下的时间,不是闲着无聊,就是逗逗儿子,儿子还小,睡觉的时间又多,她无聊的时间也多。

  不过她是当家夫人,出府逛逛,可没有人会管她。

  贾赦两天前已经四贝勒府装完玻璃,这两天还有一点玻璃,自家是生产玻璃的,按说应该给自家也安上,但是这荣国府也住不了多少日子,夫妻俩就没有打算安玻璃窗。

  早上早早起床,夫妻俩给贾母请安以后,带着儿子贾瑚,到新家去看看,顺便在张府消磨一天时光,这段时间周玉兰回张府的时间可是很多的。

  现在的一等将军府,皇帝亲自御赐的牌匾已经挂上,府里现在做的都是屋内的活,打家具,还有一些零碎的活计,就是张母也是时常过来看看,帮着女儿掌掌眼,怕女儿年纪小,很多事情都不懂,被别人忽悠。

  刚到张府门前,侧门已经打开,管家福伯候在一边,“大姑奶奶,大姑爷,小公子,快进府,夫人一直等着呢?”

  一家三口坐着暖和的软轿,到了张母的院子,府里的男人都在上朝或者衙门,贾赦也是要拜见岳母的,跟着就一起进来了。